党史学习 | 古镇越千年,红色永留存 ——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党支部赴新场古镇开展组织生活

发布时间:2021-04-20浏览次数:252

       4月14日下午,国际汉语文化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教工党支部为了更好地在“党史教育”活动中“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专门组织支部党员前往上海浦东新区新场古镇进行参访学习活动。此次活动得到了我院荣休教授、退休党员陈勤建老师及夫人的热情接待,并特邀我院黄美旭书记,荣休教授、退休党员潘文国老师,以及汉语基础教学中心党支部书记华霄颖共同前往。

       新场古镇坐落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作为上海水乡的典型代表,新场古镇也是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历史汇集之处,现如今更成为了沪上的红色新地标。新场虽是座与世无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古镇,在抗日的烽火中也培养出一批投身抗日最前线,舍身报国的热血青年;革命斗争年代,在古镇著名的奚家厅,曾诞生了新场镇第一个秘密电台,而居于闹市的“第一楼”也曾是我党的地下联络站。

       此次参访从位于新场大街的新场历史文化陈列馆开始,陈勤建教授早早就来到陈列馆,热情洋溢地为党员们介绍了新场的千年沿革,并从非遗专家的视角解析了新场作为“浦东最后一块文化遗产”的历史保护价值。谈起新场古镇迄今依旧活跃在民间的锣鼓书、浦东琵琶、江南丝竹、灶花、卖盐茶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陈教授娓娓道来,如数家珍,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让我们感受到这位受人景仰的学者对于我国优秀民间艺术的拳拳挚爱。


      老街另一头的洪福桥畔“第一楼”里,上海评弹团正在进行“红色流动茶馆”的首场演出,我们有幸聆听了评弹团优秀曲艺演员们以评弹传唱红色故事,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非遗党课”。


      新场古镇是上海原住民的家乡,有着质朴而又鲜活的生活气息,而在扶贫攻坚的新时代,它又担负起山海相连,共同致富的新使命。坐落于小镇一角名为“印象大理”的院落,是一座白墙黛瓦,颇具大理风情的古宅,这儿展示着原汁原味的大理旅游文化、特色“非遗”产品。陈教授告诉大家古镇是浦东新区与大理州扶贫协作的窗口,风花雪月的大理风情翻山越岭来到东海之滨的新场古镇,体现出沪滇协作浓浓的两地情谊。

       徜徉在新场古镇,短短的一个下午,党员们像穿行了古镇的千年历史,体验着古镇的繁华与静谧,感佩于古镇不落人后的时代担当,也更感受到,正是当地政府、居民和致力于文保工作的专家学者对古镇的倾心呵护,才使得新场古镇生机勃勃,活力焕发。学党史,悟文化,在新场古镇的流连忘返中,潘文国教授诗兴勃发,道出了党员们此次参访活动中的共同心得和体会:“盐渍千年古,新场乃旧场。熬波垂不朽,坊表忆辉煌。史迹茶园在,民风廊下藏。千秋桥上过,锣乐隔空扬。”

文字:陶健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