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对外汉语专业本科生 瞿逸冰
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
现在上海平和学校高中部教IBTOK
目前的主要工作、工作环境氛围
我刚刚进平和差不多一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文章叫《像大学一样的中学》,所以你大概可以根据标题想象。学校里卧虎藏龙,老师们各有各的精彩。
比如我的教研组长,创立了久牵志愿者服务社,一直为农民工子弟等弱势群体提供帮助。还有我们组里的另一位老师,北大哲学博士,以前是大学老师,她特别有学养而且为人谦和。对我影响很大的还有一位跨界老师,也是华师大的大学长,本身是非常厉害的媒体人,在平和教写作,顺便也鼓励了我写作哈哈,每次请教都有很大的收获。如果你留心平和的话,会发现很多老师都会出书、发文章,不局限于教学类的专业论文。所以我经常为我刚毕业就进入平和感到很幸运,打开了很多想象空间。
现在我最主要的工作是上TOK课。这门课蛮有意思的。在传统课堂上我们主要搭建知识,而TOK的课上我们会反思知识。比如,我们会基于学生的现有知识讨论“知识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是如何认识世界的”两个问题。在准备这门课的过程中,我自己也有了很多回望的机会,比如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居然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的魅力。
教学之外我也蛮喜欢和学生一起做事的,最多的时候带了五个社团。今年我们新成立的社团灼见,做了一场剧场式演讲,邀请6位平和的高中生分享他们的独特探索,反响也很好,可以在bilibili上搜搜看。
受到学校整体文化的启发,平时我也会写一些教育类的文章,分享我认为有价值的东西。我写得不快,两个月一篇,慢慢积累起来,现在看看也不少了。
另外我也做学校的教师培训和创新课程孵化。刚开始去培训的时候,我还有点不满意,因为我脑子想的创新课程都是很“纯”的创新的课程,就是说整个教学全部变过来,但基本上学校要的都不是这种颠覆式的,很多学校做项目化学习都是4+1的形式,把每周的一节课拿出来做创新课程。但是我做了一段时间发现,哪怕就那么一节课我去给大家重新调了,教学评一致等理念也会渗透进老师们的日常课堂,慢慢地就改变了。
求职经历
我没有什么求职经历。当时就面试了平和一所学校哈哈。实际的过程可能是一点热爱、一点机会、加一点偶然,未必有什么计划之中。就好像毕业论文吧,做计划的时候想得很好,花几周定选题,然后查找资料写开题报告。实际上这个流程是不可能的。查资料和写作本身就是生成性的,写着写着就可能否决自己的原来的选题,推倒重来。
不过硬要总结,我认为还是要去回答三个问题:“我应当做什么?”“我喜欢做什么?”以及“我擅长做什么?”然后找答案中重合的部分。这三个问题是平和总校长的万玮校长总结的,我觉得挺有道理的。
还有一点我最近也在思考的。就是你的职业规划要基于这个行业或者公司的生态。科层制的,一级一级很多的地方(比如公立学校),和非科层制的(比如创新学校),相应的路径和规划其实应该是不一样的。
当初是怎么想到要成为IBTOK考官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IB是一个现在挺受欢迎的课程体系,因为它的弹性很大,所以在很多国家落地,也很受各国大学的认可。考官不是特别厉害,也不是很难申请。主要Global+Examiner两个词听上去很厉害,其实也没有global的人被我exmained哈哈。
IB课程不以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课程体系为基础而自成体系,广泛吸收了当代许多发达国家主流课程体系的优点,涵盖了其主要的核心内容。因此IB课程体系即具有与世界各国主流教育课程体系之间的兼容性,又有自己教育理念发展下的独特性。
(工作中的瞿逸冰)
初来母校时对学校的印象
在读大学以前,我的人生母题是“证明自己”。从上小学开始,我们就在一套外部的评价标准当中被排名和选拔。所以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个人的价值都依赖于在这套标准中做得如何。高考考得挺好的,当时进来其实是低录了,那个时候有一点遗憾的,最近和我的高中班主任吃饭,她还很替我可惜。
现在看,这些遗憾和可惜,其实是和外部的评价标准绑定在一起的,这种评价是秩序井然的,所以但凡有一点我们自认为的错配,就会觉得不甘。不过师大四年我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同学都来自天南地北,这种多样性让我打开了自己,丢掉了这个母题。大学让我认识了很多不一样的人,也交了很多好朋友,其中更有一生挚友。我们晚上就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走路聊天,谈大事和小事,要是没聊完就再走一圈,这段记忆特别美好。
所学专业对于现在的工作有什么帮助
外汉(即现在的国汉)这个专业其实包含了很多学科,比如文学、语言学、教育学等等。这种多学科一方面带给我不同学科的问题意识;另一方面又给了我一种局外人的视角。这种学科内外的视角转换对我影响挺大的。
另外,学院的老师们至今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我。比如读书的时候金志军老师教我怎么写论文,还有刘弘老师教我们教学法,刘老师教的东西都挺先进的,很有用。而且刘老师人特别好,现在我们也会联系、探讨教学方面的话题。另外就是我们的毛尖老师,每次毛老师发文我都会读,前年我和大学同学也是好朋友去听汪晖的讲座,还遇到毛老师,她说我们没怎么变。
对于现在可能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学弟学妹的建议和意见
对一个刚刚毕业的学生来说,我们好像都在等待被挑选,大家都会乖乖地说要多多学习。包括采访问题里其实也有一个隐含的关系:你的工作单位对你的未来是起决定性影响的。当然从概率来说,这是没错的,但实际情况中不一定有那么明确、线性、单向的关系。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校友——协和总校长卢慧文。协和创校之初不是那么闪耀的,协和品牌的发展和卢慧文校友的个人发展密不可分。
大家现在都觉得平和是一个很好的学校。但其实不存在本来就在那里的、好学校。现在的平和有这样的氛围和口碑,都是一个个平和人努力出来的。
所以我想说,没有一劳永逸的选择,在做出最初的选择进入一个平台时,你能否与这个平台共成长、互相赋能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