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在华师大,回忆处处留香》
文/[日本] KEI ARAKI 荒木京
2012级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国际汉语教育博士(2018届),精通四门语言的日韩混血单身菇凉。从事医美医院管理及化妆保健品制造业,进出口贸易,翻译等。
目前在日本PURASESU制药集团(Medical Do-s,Do-s Clinic)负责国际事业部。
时光在不经意中飞逝,留下美好的回忆醇绵如酒,我翻开手中的《留学丽娃》期刊,脸上又兴奋地泛起了红晕。期刊里有三篇我写过的文章,每每读起时,都不忍加快速度,哪怕是放掉任何一个文字。那熟悉的腔调、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师同学和母校的一草一木都将我瞬间拉回到了2009-2018年间,我仿佛是坐在时光机器上畅游其中。这九年的时光,每一帧画面都让我珍惜不已,它深深地存在我的脑海里、我的梦里,活灵活现地根植于我的血液里,让我感动成为华东师大的一员。第一篇文章《爱在华师大》是我在2009年交换留学时写下的。那时候,我还是个语言生,我用并不熟练的甚至有些笨拙的中文,爱心满满、雄心壮志地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海外学子对于华师大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010年起,我便开启了“混”在华师大之旅,而且一呆就是九年,从20出头的小女孩到30而立的女博士,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师大人(ECNUers forever)”。
与华师大初识,是在我本科一年级的时候,由于上了福冈大学与华东师大张建民老师的网上课程,我开始喜欢上中文。那时候的我不仅是初生牛犊,而且也会不耻下问,刚报上课程我就向张建民老师用中文打招呼:“老师您好!我叫荒木京,请多多关照!”张老师见我如此勇敢也非常开心,并回我说:“同学好!你来中国我请你吃饭!”我当时就想,中国的老师太客气了,我以为这就是一句寒暄的话,没想到后来我成为了他的学生,从硕士读到了博士,在他的家里足足蹭过六七年的饭。老师与师母待我如女儿一般照顾,他们经常设宴召集我的同门师兄弟姐妹一起聚餐,让我在中国有了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未孤独过。直到毕业的这几年里,老师和师母仍然十分挂念我,时常联系听我汇报近况。
回想在学校的这些年里,我的学习和生活可以用十分丰富多彩来形容。这九年里我参加过很多次活动和比赛,最记忆犹新的有两个,一个是我第一次参加华师大的国际文化节,那次我唱了一首中文歌《小冤家》,留学生办公室的老师们和同学们帮我伴舞,我们一起排练一起表演,一起唱一起跳,学校里的每一片落叶都会记得我们的欢声笑语。另一个是我参加了上海广播电视台举办的《爱上海,大声说》外国人沪语比赛,并获得了全上海最佳人气奖。那一次是与在全上海的老外学生们一起比赛,比赛当中还学到沪剧《燕燕做媒》,最主要的是要用上海本地话来表演,这让我既系统地学习了上海的方言,还结交了很多的朋友,这在我的30岁生涯里从未有过,如果不是老师同学们不停地鼓励支持我,我是不可能这么自信这么有勇气地站在众人面前。 2016年,国际文化节10周年的《留学丽娃》上,出现了我的第二篇文章《八年留学生涯的回顾》,里面详列了我这八年来的学习和生活;2017年,出现了我的第三篇文章《我的花样年华——华师学习生活锦记》,里面有欢笑也有不舍,有对母校的留恋和祝福。就在今年,我毕业的第三个年头,我突然在微信里收到了留学生办公室老师的信息,她邀请我来为《留学丽娃》70周年特刊写篇文章,我受宠若惊、欣然应允,对于母校最大的敬意和留恋就是可以用我的所学来分享我的所得、所获,也非常谢谢母校可以给我这样的一个机会,在每一期《留学丽娃》上留下我的足迹和限量版的回忆。
我的青春岁月在美丽的丽娃河畔倘佯,晓风蝉鸣语,四月樱花香,讲台笔影亢亢,教室书声琅琅。我最最亲爱的同学、我的师长,谢谢我们共度的岁月,谱写的美好时光,谢谢你们的教诲,令我开阔眼界学识增长,谢谢你们的陪伴,让我拥有了青春的快乐,也坚定了人生的方向。母校于我而言,永远是我心中的港湾,无论我走到哪里,我都将您深深地珍藏。
祝福母校华东师范大学70周年生日快乐!感恩华师大的每一位老师、朋友们!我们后会有期!